《雍正王朝》、《步步惊心》等清宫剧的热播,使得观众对清朝银票的认识停留在“动辄成千上万,功用雷同纸币”的误区,其实大谬不然。清朝银票的发行、面额、流通、形制、兑现有很多曲折。今在一位藏友处看到一张咸丰五年的银票,背面并有多处书写及印章印证其流通过程,极为珍贵,笔者就由这张银票浅谈清朝“官票”的收藏和鉴赏。
发行时间:藏友的这张银票左侧有“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字样,年号以外的年份日期皆为手写体,字迹工整清晰。历史上最早的银票出现在北宋,而清初并无银票,咸丰初年因国库亏空、内外交困才开始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并规定“官票即现银,宝钞即制钱”,是以户部官票即为银票。清朝官票从咸丰三年五月发行,至同治元年十二月取消,一共存在不到十年,并且每张官票上皆有明确日期,所以清朝官票仅在咸丰一朝,若不在此年号内皆为赝品,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银票面额:银票正中央竖写“准二两平足色银拾两”字样,“拾”字阔大居中,并有印鉴加盖以防伪。咸丰三年第一批官票中只有“壹两”、“伍两”、“拾两”、“伍拾两”的面额,后来又加印了“叁两”的面额,发行中从未出现“佰两”银票,更大面额闻所未闻。官票上“二两平足色银”规定的是银两的成色,指每百两比库平少六两,防止贪官奸商从中舞弊。
冠字编号:银票左侧竖排写着“傍字第一萬四十四百六十五號”,官票上的冠字及编号皆为手写,字体与年号同。所谓“冠字”是为了推行户部官票,最初以“天、地、宇、宙、日”为冠字,后来又有了“仁、义、礼、智、信”和“宫、殿、盘、郁、楼”等。编号则是根据同期发行总额配发到各冠字中的排序,按理应有一定数目,所以有的鉴赏家以官票中所标编号超过排序最大数目者为赝品,其实不然,除咸丰三年的官票外,以后发行的皆为超额填发,这也是后来官票信誉不佳的一大原因。
形制版式:官票为长方形,与现在的纸币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单面印刷、竖排。户部官票用高丽苔纸印制,有极细的纤维丝,用以防伪;背面空白,用以书写流通记录,加盖印鉴;四周有龙纹。该币面主色调均为蓝色和红色,其票面上端方框中有“户部官票”四字,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均为双行书写;中间标明“二两平足色银××两”。下面写“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两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发行日期以直行载于币面的左侧,纸币序号则印在币面右侧。
“四乾五宇”:官票由户部印制,一时还得不到市场认可,为了推行“户部官票”,京城内外开设有乾豫、乾恒、乾丰、乾益和宇升、宇谦、宇丰、宇恒、宇泰官号,统称“四乾”、“五宇”官号,用以汇兑。
官票虽然比现银进步便捷,但清朝政府滥发官票,引起官票急剧贬值,且监管不力,贪污腐化,并未取得相应成效。官票从1853年发行后,便渐渐无从取银,不能兑现,受到多方抵制,京城市面收者渐稀。到1856年底,银票市价贬值到票面价格的百分之三十。1861年秋后,民间所存官票几同废纸,完全成为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
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虽然作为有限,“钞票”一词却广为人知,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这些记录着当时发行与流通印记的清代官票存世已不多,品相完好、字迹清晰者极为难得,“背书”丰富者更是珍贵,曾经成为“废纸”的大清官票,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而身价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