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的中银香港纪念钞于
首发当日上午市场即以人*民*币1200元高位成交,但当日下午,这个价格则开始摇晃倾斜。次日,跌势形成,而货源从香港继续源源不断地涌向内地,价格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泻千里,从北上广进入港地收购的币商们边买边套、边套边跳、边跳边赔,个个叫苦不迭。跌至第四天即
暴跌之后行情终于在
一、流入内地的“中百港钞”暂无任何消耗,价格与奥运钞没有可比性。经观察,发行期间港民兑换与币商收购的平均比例约为100:70,据此推算,约有75万—80万张已流入内地,目前,囤积或持有的层面:第一是北上广的币商;其次是全国其它城市收藏品市场的中小币商;再次是场外中小投资者及散户;最后是礼品公司。以上一、二、三个层面均计入市场流通量,最后一个层面的礼品公司因高位接货,短期内很少能做成产品出售,因为产品价格包含直接成本(钞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进项与销项的税率、毛利等项目,在规范操作下其价格约为直接成本的140%以上,所以,此层面大部分最终依然归于市场的流通量。
钱币市场不是只进不出的貔貅,没有消耗永远只能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体内循环。其它的纪念钞消耗层面是:
(一)、以人*民*币奥运钞为例: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过程中从总行到县级支行内部人员(包括分设后的银监局)的截留兑换,约有50%沉淀(消耗的一种形式)。2、从人民银行发行库调入各商业银行业务库之后的第二次行内截留兑换,约有90%沉淀消耗。3、奥运会期间赠送给世界各国运动员、嘉宾等相关人士的纪念品,约有90%沉淀消耗;4、奥运会前社会公众的排队(兑换),约有40%沉淀;5、通过礼品公司等渠道,社会各级层及民众相互馈赠这一万众瞩目之特大盛事所派生的纪念钞,此部分几乎100%沉淀,;6、商业银行送礼,也几乎是100%沉淀;7、钱币爱好者收藏,100%沉淀。
(二)、以香港奥运钞为例,虽然不存在人*民*币奥运钞第1、2两点的消耗,但第3、4、5、6、7则近乎相同。
通过上述“中百港钞”囤积持有层面与两款奥运钞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百港钞”目前不具备当年那两款奥运钞的消耗属性,其中类似奥钞的第3点消耗永远不存在;如第5点的消耗也几乎不存在;如第6点的消耗只有中国银行才会有,而以上这3点占了近乎是奥钞消耗的总量。由此得出结论,“中百港钞”与两款奥运钞的价格没有可比性,不可相提并论。
二、尚未流入内地的货源待价而沽。“中百钞”在
三、“中百港钞”的市场流通量在短期内将大于任何一款已发行纪念钞。港币奥运钞的单张计划发行量为281万张,实际发行量与此相同;人*民*币奥运钞的计划发行量为600万张,实际发行量为约200万张,“中百港钞”的计划与实际发行量相同,均为110万张,从表面看,“中百港钞”其量最小。
然而,如前文所述,其消耗量却大不相同,尤其是港币奥运钞,从2008年8月至今的近四年时间里,被中国银行国内及海外分行共11,000多家机构大量地送礼消耗,至少有总发行量的60%以上,其中发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直维持在90元—120元之间,此时是中行消耗的高峰期。目前,港币奥运钞的流通量应在80万张以下,当年其HK$128元的发行价与现在“中百钞”HK$150元的发行价相比,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后,其价格相差无几,港币奥运钞650元左右的现价是用了近四年的时间才推高至此的。
四、澳门龙钞题材比“中百港钞”比更具有大众化的特性。澳门龙钞发行量1000万对,按号码不同
五、其它。1、“中百港钞”题材一般,与已发行纪念钞相比,远没有建国钞、奥运钞、千禧龙钞等题材重大;2、“中百港钞”关注度低,一个“百年老店”只能算区区一城,不是社会公众关注的主要对象;3、媒体宣传这一“百年行庆”的力度与持续性远不足以激发社会公众的收藏冲动。以上3点同样关系到最终的消耗量。
总之,纪念钞在消耗中体现收藏价值,流通量小于需求量时价格机制才会推高藏品价格,否则,只能是一时的泡沫,泡沫破灭之时,必是腰斩之日!